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院 > 医院管理 > 参考资料 > 医院感染管理
编号:10361755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范
http://www.100md.com 37c医学网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范

抗菌药物是医院内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它对于控制临床感染性疾患起到重要作用。但如果应用不当,不仅造成浪费,也会引起许多许源性疾患及诱导细菌耐药性发生。因此特制定临床应用规范,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保证抗菌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

一、严格掌握抗菌药物应用适应证

对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某些原虫引起的感染,可以选用抗菌药物治疗;对于单纯病毒感染及发热原因不明者(除高度怀疑上述致病原感染外),一般不宜应用抗菌药物治疗。

在临床确定适合证基础上,首先预测致病原种类,根据经验选药;同时应尽早采集各种标本,鉴定致病原及作药敏试验,据其结果选择最敏感药物。

二、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主要适用于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需要长期用药的严重感染(如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联合用药应选择有协同或相加作用的组合,可适当减少各药剂量,减轻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预防应用须在充分权衡感染发生的可能性、药物预防效果、耐药性产生、不良反应等因素基础上决定。外科手术不应常规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应根据患者体质、手术大小、时间长短及切口类型等确定是否需要预防用药;并应严密观察术后体温、血象及切口情况以决定用药时机。一般在无菌条件下作胸、腹、脑脊髓膜、心包、关节等浆膜腔穿刺时,不应常规应用抗菌药物。

三、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制定及调整原则

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包括剂型、剂量、途径、间隔时间、配伍等)应根据各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特点、细菌耐药状况、不良反应价格等因素综合考虑;并要根据患者的生理特点(如高龄、小儿、孕乳妇等)、病理特点(如肝肾功能损害、过敏体质等)、感染部位等具体情况制定和调整个体化给药方案。

对于轻、中度感染,如选用口服药物有效,尽量不用注射;静脉用药一般用点滴法,不宜静脉推注;应严格按照规定作抗菌药物皮试,皮试阴性亦不能完全保证用药时无过敏反应,用药过程中仍需严密观察,以便及时发现过敏反应及其它不良反应,采取相应措施,保证用药安全。更换药品要慎重,除特殊情况,一般应用三天以上时方可考虑。

四、加强抗菌药物实验室监测

对于严重、特殊的感染病人,应及时进行细菌耐药性变迁、血药浓度、联合药敏、血清杀菌效价等项指标监测,以供临床用药参考。

临床药理学研究室为临床提供实验室监测资料,参与临床严重感染性病例会诊及与临床医生共同讨论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微生物科应经常向全院发布各病区致病菌分布及药敏统计资料。

五、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宏观管理

药事管理委员会定期讨论我院抗菌药物应用品种,选择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小、相对廉价药物作为我院常规用药品种;暂停应用已产生严重耐药性的药物,对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除报告外,还要与生产单位联系,追查原因;对国内外新药应用需经临床科室与药材处协商,必要时经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方可列入医院用药范围,并要有计划地进行临床再评价;药村处要保证药品供应,方便临床。定期举办全院抗感染抗肿瘤药物研讨会,经常组成严重感染性疾病病例讨论,举办抗菌药物知识讲座,加强培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我院抗菌药物治疗水平。

(选自朱士俊主编:《现代医院感染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

录入:任媛媛

校对:姬颖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