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炎和脑病 > 结核性脑膜炎
编号:13063712
中等长度导管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3月19日 医学信息 2017年第11期
     2 结果

    2.1 20例中长度导管留置并发症情况 患者穿刺一次成功,导管外移占80.00%,渗血渗液占75.00%,见表1。

    2.2 20例中长度导管留置时间 平均9.6 d。其中左上肢9例,平均留置9.2 d;右上肢11例,平均留置10 d,见表2。

    3 讨论

    3.1合理的选择输液工具,置管前评估非常重要 中长度导管的临床应用介于浅静脉、CVC、PICC之间,如何选择输液工具对于留置的质量至关重要。由表1提示,本组患者置管后发生导管外移占80.00%,渗血渗液占75.00%。分析原因:①药物因素。甘露醇注射液作为一种脱水剂,为临床上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常用药,其作用为降低患者的颅内压。25 g甘露醇渗透压达到1098 mmol/L,血浆渗透压为240~340 mOsm/L,而285 mOsm/L是等渗标准线,根据渗透压危险分度,>600 mOsm/L为高度危险,研究证明渗透压>600 mOsm/L的药物可在24 h内造成化学性静脉炎,由于导管尖端的位置不超过腋静脉,持续输注高渗透压的药物有发生外渗危险,应避免使用中长度导管。由表2显示,有40.00%的患者留置时间≥3 d,这和输液工具的合理选择直接相关。②血管解剖因素。肘正中静脉有时很粗大,可将头静脉的全部或大部分血液分流至贵要静脉,致使头静脉上段消失或变小,导致导管外移。③疾病因素。有文献报道,恶心、呕吐、免疫力下降等使患者血液粘滞度增强,进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另外,活动量减少可使血流减慢,导致纤维蛋白、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在深静脉内的聚集、凝结,从而增加静脉血栓形成风险[4]。结核病是消耗性疾病,患者长期患病,体质及食欲差,血管弹性差,同时皮下脂肪少、组织松弛,置管后包裹不严等均会导致组织液从穿刺点渗出[5]。
, http://www.100md.com
    3.2中长度导管置管感染发生率低于外周静脉导管 表2提示本组患者感染0%,有文献报道,中等长度導管尖端位于头静脉、贵要静脉或腋静脉,血液流速为100~150 ml/min,高于上臂浅静脉血液流速20~40 ml/min。较快的血液流速能快速稀释药液,减少药物对血管内皮的损伤,降低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

    3.3留置时间与多因素相关 推荐留置时间为2~6 w[3],也有报道留置时间为2~4 w。由表2提示,置管时间≥3 d,占40.00%,11~19 d占40.00%,由此可以看出,置管时间与相关文献报道近似,但由于本次样本量较小,关于置管时间的天数,还有待下一步研究与讨论。

    4 小结

    关于中等长度导管的研究在国外已开展很多,但在国内开展尚少,虽然INS 对中等长度导管已做了相应的规范,但中等长度导管的规范使用、适应证、维护、导管改良等方面有待国内研究者继续探索,并加以推广。根据医生医嘱、治疗周期、患者个体特点等因素主动选择合适的输液装置,防止因药物刺激等造成静脉内膜出现严重组织学改变,进而造成外周血管损伤。因此,把输液的危险因素,即选用错误装置给药,控制在输液治疗活动前,降低输液的风险,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安全注射提供了新思路。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张敏,何华,张亚婷,等.陕西地区部分医院静脉输液工具使用及维护的调查与对策[J].护理研究,2013,27(6A):1575-1577.

    [2]吴月丽,许晨耘,陈克妮,等.临床科室静脉输液现状调查分析[J].海南医学,2013,24(14):2154-2155.

    [3]胡明明,沈小芳,顾平,等.外周静脉中等长度导管的临床应用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15,29(11):3845-3847.

    [4]于瑞,陈利芬.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影响因素Meta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6):738-742.

    [5]申屠英琴,赵锐伟,陈春芳,等.27例PICC穿刺部位渗液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131-132., http://www.100md.com(王松敏 武昆利 张敏 薛莲)
上一页1 2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炎和脑病 > 结核性脑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