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 > 脑栓塞(脑梗塞)
编号:72513
脑梗塞 如何科学防治与用药?
http://www.100md.com 2018年9月13日 大众卫生报 2018.09.13
     最近张爷爷由于右脑一侧疼痛厉害,到医院神经内科急诊就诊。急诊科医生安排张爷爷做了脑部CT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脑桥左侧梗塞可能,脑内多发腔隙性梗塞灶,暂未发现脑出血症状。张爷爷遵医嘱服药后头痛有一定改善,但仍隐隐作痛,他的家属感到很不安。

    脑血管疾病(脑卒中、脑中风)是由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而导致脑功能缺损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其中缺血性卒中(俗称“脑梗死”)占80%以上。腔隙性脑梗死主要为长期高血压引起的脑部小动脉病变。

    显然,张爷爷的头痛并不是急性脑梗死,但是其脑部CT显示脑内多发腔隙性梗塞灶,仍要引起高度重视,虽然腔隙性梗死的预后良好,但易反复发作,故预防疾病复发尤为重要。张爷爷的情况在老年人中十分常见,那么如何有效预防脑梗死,脑梗死的用药原则、方法及注意事项又有哪些呢?

    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是脑血管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基础,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发病前的预防,是脑卒中一级预防主要针对的目标,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生的目的,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酗酒、肥胖、情绪应激等,其中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发生的最重要环节。

    二级预防是针对发生过一次或多次脑卒中的患者,通过寻找卒中事件发生的原因,针对所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进行治疗,达到降低卒中复发危险性的目的。

    病因预防 对于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如治疗高血压、糖尿病、戒烟、戒酒、适度运动等。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 对于大多数缺血性卒中后患者,建议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干预血小板聚集,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嘧达莫等。缺血性卒中初次发作后应早期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50~150毫克/天),肠溶片应餐前用适量水送服,阿司匹林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增加出血的风险,如胃肠道出血、脑出血等。所以,有胃管、十二指肠溃疡史,与抗凝药合用时需谨慎。对阿司匹林疗效不佳或者不能耐受的患者,可使用氯吡格雷75毫克/天,一日一次口服给药,与或不与食物同服均可。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大致同阿司匹林。

    抗凝药物治疗 对明确诊断为心源性脑栓塞或脑梗死伴心房颤动的患者,一般推荐华法林抗凝治疗,华法林的使用剂量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监测凝血时间调整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值)达2~3。不良反应是过量可致各种出血,出血可在任何部位,特别是泌尿系及消化道。目前新型抗凝剂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因其出血风险低及不需监测凝血时间,在临床上有新的应用,但其价格昂贵,受到很大的限制。

    益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曹建华, 百拇医药